为深入理解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探寻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4月12日晚间,我院师生线上参与了由本院主办的“唯实大讲坛”第1讲: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当代意义。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长江学者、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俊峰教授主讲,由我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主持,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涂良川教授担任点评人。共计400余人参与了本次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陈金龙教授讲述了“唯实大讲坛”的命名由来,并简要介绍马俊峰教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造诣。随后,马俊峰教授围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当代意义”这一主题,从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来源与演变、丰富内涵、当代意义三个维度展开具体讲解。
首先,马俊峰教授从教科书体系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阐释入手,回顾了社会学对于社会分工的讨论,追溯了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用身体隐喻国家的思潮到黑格尔提出“国家有机体”的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运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独特视角,变“国家有机体”为“社会有机体”,在社会历史领域贯彻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马俊峰教授认为,社会有机体理论尽管一度被苏联教科书机械化解读,但其中有关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辩证关系的认识,仍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裨益。
再者,马俊峰教授引用《资本论》关于社会是“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对立统一关系及生产要素的动态循环和相互作用作了细致阐发,并通过对以家庭为“细胞”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与个人本位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比较,展现了社会形态的异质性。针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经典论断,马俊峰教授强调要将社会形态演进理解为变化的、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形态有高低之分,但也各有历史合法性。马俊峰教授还借助中西“封建社会”的不同之处,提醒同学们要留意社会形态嬗变中的路径依赖,切忌把规律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照搬照套地解释历史事实。
其后,马俊峰教授借用当代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生动事例,精辟揭示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意义。例如,“僵尸企业”现象和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佐证了自我调节、深化改革对社会有机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国内“双循环”则反映了市场经济下各民族国家、各产业部类乃至各个人普遍的内在联系使得社会的有机体性质愈益凸显。马俊峰教授认为,社会有机体具备平衡的能力、活力和自我扬弃的生长规律,为此人文社会科学应超越苏联教科书体系建构式的机械思维,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少一点自负、多一点谦虚,才能真正认识社会有机体的演化,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学术耕耘中逐渐养成文化自信。
最后,涂良川教授从学理、线索与思想相统一的层面,高度评价马俊峰教授的学术报告,并指出把经典讲“薄”有助于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在答疑解惑环节,马俊峰教授就“全球治理困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社会有机体的理解”、“阶级斗争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等话题,从理论与现实两大角度进行了精炼深刻的回应。
马俊峰教授凭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的长期研究和独到见解,在讲座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观察历史上的社会演进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打开了新的理论视域,令我院师生收获颇丰。